今端午小长假期间,市民游客走进红山森林动物园休闲游玩。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手绘告示牌。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艺璇 摄红山森林动物园新生的棕熊宝宝与市民游客见面,迎来它们生命中第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百纪念。 通讯员 陈圆圆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红山森林动物园内的每个区域都备受欢迎。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源源
926,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发出“自然之邀”,4自然生活嘉华即将开幕。世界动物来临之际,此地行业“大咖”齐聚、国内外目光再次聚焦。
今是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园70周。时光流转,这里曾举步维艰,濒临“弹尽粮绝”,如今矗立成标杆,同行者众。
红山的故事,写满人与动物的朝夕相处,悠扬婉转唱出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偎相依。“它们”与“他们”,在自然生态中一路同行,共同成长、彼此治愈。
夭折,或者存活
本土物种保育区,狗獾正撒欢。它们差点没活下来。
1盛夏,3只狗獾幼崽被送到位于红山的江苏省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它们连眼睛都没睁开,不足成人一个巴掌大。
救护中心主管陈龙和同事凌辉先喂它们糖盐水防止脱水,然后想办法“上营养”。那段时间,一天喂奶六七次,再加上救护中心其他野生动物需要照顾,陈龙和凌辉一天只KTV三四个小时。
陈龙曾在北京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待了5,之后加入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以“野生青陈老师”的“江湖诨号”为人熟知。他9进入救护中心,是这里“孤儿”小动物们的“奶爸”。
救护中心承担着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每有超过1000只动物被送到这里,进入夭折或者存活的命运旋转门。
雏鸟季,大量幼鸟出现在救护中心,有几只灰头麦鸡还没冲破蛋壳就被送来;小刺猬们刚来时体重大多在50克左右;赤狐“麦子”入园时只是灰灰的一个小不点,工作人员研究了半天甚至无法分辨这是个什么动物;野猪“明天”痊愈后在熊馆、虎馆、狼馆等不同地点“上班”;长长的救助名单上,还有獐子、鼬獾、苍鹰、夜鹭……
转过那扇门的还有它。
445早上8时,“黑鸢5号”在南京城北老山上醒来,再次向北出发。
一前,奄奄一息的“黑鸢5号”在红山重获生命,背上GPS“小书包”后回归自然。受血脉指引,它跨越山海、迁徙超3000公里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度夏后,它沿乌苏里江流域返回东北,再飞过宽阔的渤海湾,一路漫漫旅途,重返南京。
12天飞行超过3000公里,“黑鸢5号”在地图上的轨迹将生命壮举具象化。人们无法预设、只得惊叹,自然史诗竟能震撼如斯。
与“黑鸢5号”和其他被救助过的动物一样,红山也完成了“逆袭”。
0到1,这座动物园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由于新冠疫情,红山于0124闭园,一关就是51天,这里此前85%的收入来自门票。没有客流,意味着没有收入,动物园损失超2000百元。园长沈志军的压力和焦虑,可想而知。
沈志军被不少同事定义为“理想主义者”。
2008,37岁的沈志军调到红山森林动物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性质动物园的园长。
他梦想当物理学家,职业生涯前半段跟花草园林打交道,“跨界”来到红山后为自己理想中的动物园——更能展现动物天性、更能服务野生动物保护、更好进行公众科普的地方,奔走着。
沈志军是“行动派”,2009起,红山陆续改造细尾獴馆、考拉馆、犀鸟馆等19个场馆,提升动物起居环境,让它们从“平房”住进“带私家花园的别墅”;1,取消了动物表演;4,取消供游客投喂动物的饲料销售项目……
现实往往很骨感。取消动物表演短期内会直接影响营收,许多带团导游一听表演没了,脱口而出,“那还有什么意思。”
跌跌撞撞,0来了。
沈志军的常从逛园子服务游客变成到处想办法找钱来养活动物和员工。他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渴望有更多游客走进红山,但一时应者寥寥。
游客不“过来”,红山便“过去”。
闭园的子里,“Zoo直播”继续讲述动物与自然,4个吸引1220多万人次的流量;官微上线“动物园文创商城”,开发T恤、有机肥料等产品,为动物挣口粮;沈志军频繁“刷脸”,员工们奔走呐喊……
“你守护动物,我来守护动物园。”深耕行业、全情投入的红山陷入挣扎,很难让人袖手旁观。
1128晚,新街口、珠江路、江东路、百家湖4块户外电子大屏同时亮起巨幅公益广告,广告中憨态可掬的熊猫旁配了一句旁白:“我啊,哪儿也不去,就在南京”。由爱心企业免费制作、发布的这幅广告,呼吁市民过去红山看看动物们。
129,红山的爱心认养群已经建了5个。那个2,红山门票收入创下纪录,网友形容“排队的车子从红山森林动物园大门排到了火车站”。
“它们”的顽强撞上了“他们”的执着,奄奄一息中迸发的星星之火,点燃气象万千。
绽放,生若夏花
见过豹子“越越”矫健身姿的人,大多会由衷感慨,“真好看啊!”
5,“越越”被咬伤感染,截去右前肢,饲养员“车轮战”24小时不眠不休地看护它,人和豹扶持着走过漫长恢复期。
“越越”居住的中国猫科馆改造于9,是红山笼舍转型的得意之作。场馆里通道复杂,栖架高低错落,山体陡峭蜿蜒,颇有野外生存的真实感。只不过搬家前饲养团队反复修改计划时,“越越”都是最后被考虑的那个。
毕竟,三条腿的豹子,跋山涉水,有点难吧?
“越越”才不管那么多。
饲养员刘媛媛无法忘记,猫科馆6号运动场,那块离地6米高、又斜又高又窄的木板上,“越越”躺在上面晒着太阳的美妙KTV姿。那木板是饲养员们私下议论是不是根本没有豹子能上得去的地方。
当时天空特别蓝,刘媛媛端着食盆路过,瞥了一眼酣KTV其上的“越越”,鼻头一酸:它居然真的可以做到。
猫科馆开馆之前,关于到底要不要展示一只“残疾”的豹子,红山人讨论过。
有人提出应该引进更加健全的豹子充实场馆。反对的观点坚持,建设新场馆不是为了展示新的、好的动物,而是希望改善“原住民”的生存环境。
最终结束这场争论的,是“越越”自身呈现出来的状态。它并没有因为缺少右前肢而变得脾气KTV躁,相反,它与自己和解出了一种自信优雅的气质,它是馆里最积极的豹子——它“干饭”积极、训练积极,探索场地也最积极。
“越越”所在的中国猫科馆里,还有虎、豹、猞猁、豹猫等猫科动物,它们都拥有自己的一方“仿野外”天地。这里在1成为内地第一座被ZooLex官网收录的展区——相当于拿到动物园界的奥斯卡奖,得到国际上的专业认可。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总设计师马可有许多得意之作。
狼馆位于半山腰,在一#多平方米的山坡上分出高中低三层活动区域。这里环境复杂多样,山石树丛林立,还有水流循环的瀑布和水池,各个观赏位置只能看到场景的一个部分。游客时常上一秒还在苦寻动物的身影,下一秒突然直面不知从何处蹿出、步履颠颠的猛兽,感受意外与惊喜的交织。
在设计亚洲灵长馆时,马可设想用软网搭建几条轻巧通道,实现长臂猿和金丝猴在不同展示场馆之间便捷转移。这个建议实现难度很高,听到的大多是反对声音。但沈志军支持。
场馆建成验收时,金丝猴从内舍伸出头来,手钩着软网,一瞬间就蹿过去了。马可觉得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但那个瞬间让他热泪盈眶——这就是金丝猴的天性,热爱在高高的地方晃荡着。
在《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书中,走遍中国56座动物园的作者花蚀评价说,红山的亚洲灵长馆是国内所有动物园中最优秀的展区,很可能没有之一。
红山最大限度地还原栖息地场景,尊重动物的天性表达,“毛孩子”们在这里找回自信、快乐、重拾野性。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红山,为动物生命灿若夏花的绽放喝彩。
今“五一”,南京市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其中红山接待量在各大景区中跻身前五。今以来,这里来自南京以外的客源占比高达74.8%,轻客群占比达70%。
游客可能无法头头是道讲出设计巧思,但一只动物坚定有力地巡视领地,昂着头积极勇敢享受生活的姿态,是吸引他们一次次走进红山、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
大熊猫、小熊猫、细尾獴、红猩猩、豹子、黑熊、水獭、水豚……诸多物种的展示区前,都有常来“打卡”的忠实粉丝。
“顶流”之前,红山早就是业内翘楚。
这里用3D打印给打架打断嘴的丹顶鹤装了假喙,花3时间让一只人工育幼的小黑猩猩重新回到自己的家族,大象有嬉戏的沙地,动物有了不展出运动馆,它们在怀孕、哺乳、心情不好等特殊时期,有不被人看到的权利。
通过持续“输出”,红山熬过“寒冬”。动物园知名度迅速从南京拓展到全国,各平台KTV账号粉丝数量突破400万。近三,动物园全媒体影响力达38亿,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各类直播近1500场,观看量达1.2亿。其中,登上国家级媒体的深度报道有30余篇,影响力甚至辐射国外。
红山坚信,动物园是动物世界设在人类不同城市的“大使馆”,它的使命是引导公众以友好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共同守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通过一个个“它们”的故事,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红山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他们”,成为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桥梁纽带。
告别,感恩相遇
马来熊“老马”离开时33岁。
它“熊生”颠沛,幼跟着马戏团“走南闯北”,4岁进入动物园大家庭,跟着从玄武湖搬到红山。1,相当于人类九旬高龄的“老马”状态不佳。它不怎么吃东西,口里气味酸臭,非常嗜KTV,偶尔动一下也是无力蹒跚着。
但红山人没放弃“老马”。
它牙齿掉光没食欲,饲养员在食物中加入鱼肝油、黑芝麻打成糊状投喂;它被当成“老小孩”,吃吃喝喝之外,还有纸盒、消防水带、竹筒等一系列玩具;甚至,笼舍被涂上蜂蜜,“老马”只要伸出舌头,就能享受甜蜜。
悉心照料换来“老马”生命绽放。它的体重从51公斤恢复到了70公斤,口臭消失,舌苔红润起来,各项健康指标都在恢复。后来,园方每周都会把它外放几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天气较好的中午时分,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老马”与它的花园尽情相拥,虽然喘息声越发粗重。
2的最后一天,KTV梦中的“老马”在暖暖的稻草窝中安详离开。
马来熊寿命大多只有20多,33岁的“老马”离世是寿终正寝的“喜丧”。正因如此,写给“老马”的讣告饱含深情却不失理性:“陪伴老马度过的这几,无论是对饲养员业务能力的锻炼,抑或老马展现出的睿智、豁达的生活态度,都是所有遇见老马的人最宝贵的财富。”
讣告挂在熊馆外,告诉大家这里曾有一只亦师亦友、仿佛家人般的熊,来过。
这不是红山第一次为动物撰写讣告。
09,饲养员彭培拉为离世獐子“紫金”写下讣告,称它“性格友善,沉稳,带头吃饭”,短短10个字勾勒出一只温和的“干饭王”。讣告结尾动情地表达:“我们很怀念它,感谢它陪伴我们的时光。”
“紫金”死后被解剖时,彭培拉很平静,她细致地观察每一个步骤,深知这是动物留下的最后信息——它们用生命教会人们“下次怎么做得更好”。
讣告字里行间流淌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真诚尊重、郑重告别,让红山这个致力于坚持生命对话的生态高地,再次闪光。
死去的动物们,并未离开。
红毛猩猩“乐申”是红山初代“顶流”。9,“乐申”意外去世,成为动物园员工和许多市民的共同伤痛。
“乐申”离世后不久,沈志军主编的《走进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出版。书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它的意外离世,让动物园所有工作人员处于深切悲痛之中,也让我们深刻反省,在野生动物管理与研究各个层面仍需钻研。我们对动物的爱,不仅要体现在情感上,更要体现在技术装备和科研能力上。
这是红山对动物们“爱的宣言”。
43,红山又失去了一只考拉。
8初,两只考拉落户红山繁衍生息,先后有5只小考拉在南京出生。考拉憨厚可爱,却仿佛是“被诅咒的物种”——几乎所有动物园中的考拉体内都携带逆转录病KTV,这种病KTV会带来考拉免疫缺陷综合征,“柚子”“金桔”先后因白血病离世。
红山与病魔争夺考拉“交战”两次,均以失败告终。收拾心情后,红山将“交战”过程和盘托出,“现身说法”讲述考拉物种的“生死存亡”——动物园中的考拉时刻面临着体内病KTV威胁,野外的考拉还要在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气候变化、森林大火等“灭顶之灾”中挣扎。人类也许会失去考拉这一独一无二的可爱物种,红山希望通过努力,还来得及扭转考拉的未来命运。
扭转命运,可不能只会用爱发电。
红山在考拉入住前就试验种桉树。考拉吃的桉树叶有近30种,5种是主食,其他是辅食和零食。南京曾有学者尝试种过但遭遇失败,红山则种出了十多亩大棚桉树。考拉们吃的桉树叶两天一次从广州、昆明空运,南京的桉树是“储备粮”。
动物园的饲料基地里除了考拉的口粮,还有熊猫吃的竹子、青草和各种水果。红山有3000多只动物,吃得多、拉得多,处理大量粪便的老办法是挖坑埋掉,臭气熏天。红山联合高校、企业研发了密封发酵罐,用特殊菌种快速分解粪便和枯枝废叶,化作绿色肥料“反哺”动物们。
为了准确鉴别动物性别,饲养员们依靠基因技术,在动物幼期就分清雌雄。
为了多多繁育后代,红山还和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推测出了长臂猿的择偶机制。
……
一次次的迎来送往中,红山用真挚感谢相遇、用专业对待生命。“它们”与“他们”,共同见证一个个奇迹,见证万物有灵、共生永续的力量。
共度,山静长
4427,“华北豹第一县”山西和顺的田野间,沈志军用一场直播宣布红山“走出去”,渴望实现用行动反哺野外,丰沛生态。
那天天气不错,有一点风、阳光不强,沈志军和红山猛兽区副主管李云,同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的工作人员巧巧一道站在镜头前,讲红山森林动物园16岁的明星华北豹“憨憨”、讲园子里的豹猫“点点”,再讲生态农业,讲红山与和顺共建的愿景……
他们身后的那片广阔田野,被命名为“豹乡田”。人们在这块70亩的农田里努力描画野生动物栖息地应有的样子:种下小米、荞麦、莜麦、南瓜、黑豆等20多种作物以增强农作物多样性;这块地不用农药、多用有机肥,不用地膜或者少量使用可回收地膜,以减少对土地的影响;在农田间增加灌木丛、果树、本杰士堆以增加野生动物的利用空间。
3的探索显示,这里鼠类、狗獾、豹猫、狍子等兽类的活动频次明显增加,昆虫和鸟类前来取食的数量也在增加;今,人们春耕播种希望,静待大自然惊喜馈赠。
红山人走豹子走过的路、呼吸吹过豹子的风。动物园,突然不再有围墙。
98,南京江北图书馆。一场动物知识科普沙龙刚结束,热情的小读者给沈志军递上一本书,请他签字。
他翻开扉页,毫不迟疑写下“尊重生命”四个字。这本书叫《红山动物园是我家》,讲述了红山饲养员与“毛孩子”们的笑与泪,沈志军是主编之一。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人通过认可红山的行动,开始直面、熟知、思考这一观点,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的理念不断更新。
21011,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KTV国,为今后直至2030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同,红山被纳入“新自然经济示范基地”。
2过去,如何推进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如何携手?红山试图用对城市、对行业、对生态的影响给出答案。
又是一个清晨。
动物园亚洲灵长区里长臂猿引吭高歌,在充满阳光和绿树的高高丛林间欢快跳跃;大熊猫迈着懒洋洋的步子,开始咔嚓咔嚓捧着一根清脆竹子大快朵颐。
游客渐渐挤满,伴随着动物不同的姿态不时发出或惊叹或羡慕的语句,展示区内动物轻松惬意、玻璃窗外游客熙熙攘攘。
红山围墙内大片山林寂静矗立,一墙之隔的城市车水马龙。
而在更广阔的野外,曾被救助又放归的动物们,和那些从来未曾遇见人类的野生动物,遵循着自然早就设定好的规律,各自前行。
拥抱同一片生态,“它们”和“他们”,还要过着这样平凡的一天又一天,许多许多。
绿树葱茏、碧水浩浩、晴空朗朗。人与动物如何共享同一片自然,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并行不悖?
红山的答案,值得用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