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镇公司生产现场。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浦镇机厂工人。 资料图片
□南京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周容璇
通讯员徐力
半圆拱形的屋顶,乳白色的墙面……这些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老厂房,历经逾百的风雨,在浦镇车辆厂区内被完整地保存着。它们坐落在这里,无声地见证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百巨变。
1949初,国民党当局在撤离南京前下令将重要的工厂南迁。为了迎接曙光的到来,当时的浦镇机厂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护厂、反搬迁、恢复和发展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星星之火,早已“点燃”。1922,南京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浦口党小组,在浦镇成立。浦镇机厂工人王荷波任组长,浦口党小组成立后,积极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194872,在国民党统治中心,以浦厂工人为主要力量的“七二”大罢工,不仅动摇了国民 反动统治,打乱了津浦铁路浦徐段的整个铁路运输秩序,也影响了陇海线的列车正常运行,迟滞了军用物资的运输,间接地支援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面对反动当局搬迁的命令,浦厂工人沉着应对。工厂地下党组织发动工人家属,动员附近居民,对驻厂国民党军队士兵开展感化工作,以解决生活吃饭为由,拆除工厂连接津浦铁路专用线的枕木、钢轨,使工厂准备南迁的物资、设备无法运出,保护了工厂。在 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浦镇机厂开展的各次革命斗争,都以比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大的胜利。
终于,工人们翘首以盼的时刻到来了!1949423,南京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工厂。反搬迁和护厂斗争的胜利使浦镇机厂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使工厂在迎接全国解放斗争中,得以尽快恢复生产。浦镇机厂的新生,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把头对工人的奴役,劳动人民从此成了工厂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工厂回到人民手中,广大职工焕发出高涨的生产热情,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
“大国重器,车舆兴邦。”75后的今天,浦镇公司已成为中国中车旗下一级子公司,是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专业化研制企业,系统集成供应商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方案解决者。
75前,从浦镇走出 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先驱——王荷波;75后,浦镇公司以“女焊神”孙景南为代表的大国工匠精神依然在闪耀。今35, 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听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的发言后, 说:“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浦镇公司近来先后建成转向架构架焊接、自动化玻璃粘接等5条智能化产线,自动化激光清洗、无人静电喷涂、激光投影等新技术、新工艺持续赋能生产制造,一体化智慧列车运行系统、多网融合、多系统融合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永磁直驱转向架成功研制并实现装车,荣获多项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
作为百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浦镇公司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勇于开拓、敢为人先。近来,公司又将“智改数转”理念融入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全力推动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改革成效,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中车浦镇”实践新篇章。